您好,欢迎来到试剂仪器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试剂仪器网
位置:首页 > 资讯 > 产品技术
2494
茂名乙烯专用料开发获突破
最近,茂名石化乙烯公司与日本第二大石化企业出光公司合作开发聚丙烯汽车保险杆专用料取得成功,各项技术质量指标部达到日方要求,将应用于本田轿车等高档汽车上。这标志着茂名乙烯在专用料开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眼睛盯住市场,功夫下在现场,使茂名乙烯专用料的开发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异军突起,今年1至9月份累计开发生产专用料20个牌号共19.8万吨,占塑料总量的63%,
2003.11.05
YS-7型银催化剂应用成功
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首次工业化应用YS-7型银催化剂日前成功,标志着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高效银催化剂国产化道路,已进入一个历史新起点。银催化剂是乙烯工业环氧乙烷制备乙二醇过程中的重要催化剂。燕化公司研究院于1973年立项开发研究银催化剂技术,经过30年努力,实现了催化剂国产化,所研究开发的YS系列银催化剂,达到了同期国际水平。随着国内先后建成11套环氧乙烷/乙
2003.11.04
国际科学界认为可燃冰有望成为新能源
10月15日~17日,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韩国、印度和中国的80多位专家学者聚集青岛,参加了历时3天的由中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办的未来海底新能源--天然气水合物国际研讨会,对这种有望成为取代石油、天然气的新型洁净能源进行了学术讨论。 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储量有限的情况下,全球科学家正努力寻找
2003.11.04
宁波大成研制成功一种高性能聚酯路用纤维
一种高性能聚酯路用纤维被宁波大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成功,经在杭州市政工程中使用证明,可大大延长路面寿命。现在宁波大成公司已形成首期年产5000吨的生产能力。 该成果近日在北京通过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产品的抗拉强度高、弹性模量高,属国内首创,其性能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而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4。 据介绍,把这种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聚酯纤
2003.11.03
大湖化学生产两种新型氧化锑阻燃剂
大湖化学公司不久前宣布该公司的两种新氧化锑阻燃剂Fyrebloc 100和Fyrebloc 101已投入工业化生产。 该公司称,这两种新产品代表了独特的阻燃剂新技术,具有综合的阻燃性能,且母料不产生粉未。该公司还称,这两种产品不同于传统的氧化锑或者氯化石蜡阻燃剂。和传统的氧化锑阻燃剂相比,这些小球状产品比氧化锑粉末有更快加料速度,可改善装置的卫生状况,并降低
2003.10.31
中昊晨光院氟橡胶技术通过鉴定
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承担的“500t/a氟橡胶生产技术”近日在成都通过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项目自1999年动工建设,2001年3月试车投产成功,至今已有大量产品出口。专家组认为该院500t/a氟橡胶生产装置工艺先进,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 该项目采用该院自己开发并申请发明专利的F142b裂解制偏氟乙烯新工艺、氟橡胶连续聚合生产技术及挤出干燥技术。
2003.10.31
我国胶粘剂行业技术进步明显
我国胶粘剂产量增长迅猛,据中国胶粘剂工业协会提供的资料,今年1~9月全国胶粘剂和密封剂总产量达到235万吨以上,已接近2002年全年产量。除了需用求增长较快外,带动该行业规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 目前,我国胶粘剂生产的工艺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以辐射法、紫外光固化法和互穿网络法等为代表的新的生产技术,在改进产品性能、提高产品质量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3.10.30
精细磷化工将在五个领域应用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磷酸盐将在五个领域有较快发展: 1.阻燃剂。塑料是阻燃剂的最大用户。2002年全国塑料制品产量1400多万吨,居世界第二位,且每年增速达15%。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制品消费国,今后需求还会大幅度增加,预计至少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 目前世界阻燃剂年用量为120万吨,在塑料助剂中排第二位,且每年以6%~7%的速度增加。美国是阻燃剂
2003.10.29
抚顺开发成功新型加氢裂化工艺
近日,一种多产优质清洁柴油的单段加氢裂化工艺技术——F DC单段两剂加氢裂化工艺技术由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成功,并在北京通过中国石化科技开发部组织的技术评议。 F DC单段两剂加氢裂化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对满足国内市场清洁油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FDC单段两剂加氢裂化工艺技术选用该院新开发的 FF-16加氢精制催化剂和 FC-14加氢裂化催化剂,
2003.10.29
大庆建成国内最大戊烷精细分离装置
大庆石油管理局精细化工厂日前隆重举行5万吨/年混合戊烷精细分离装置投产庆典。这是管理局今年继建成BOPP工程后的又一重大精细化工项目,它使管理局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戊烷发泡剂生产基地。 年产5万吨混合戊烷精细分离项目,是管理局“推进管理年”重点工程之一,总投资7200多万元,该装置以自产的混合戊烷为原料,通过精细分离技术生产出正、导、环戊烷,可广泛用于塑料发泡
2003.10.29
俄开发出稀有金属提纯新方法
俄罗斯最新一期《科学信息》杂志报道,俄门捷列夫化工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可以利用纯净炭去除稀有金属中的铁杂质,效果良好,而且成本大大降低。从天然矿物中提取的镧、锆、铪等稀有金属往往含有少量铁等杂质,难以剔除。现在的稀有金属提纯方法是将含有杂质的稀有金属溶于溶液之中,然后利用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吸附剂,将溶液中的铁等杂质元素吸附掉。但用这种方法提纯时,
2003.10.28
复合型多功能高端涂料填补国内空白
具有环保、防水、保温、节能多种功能,可促使建筑物裂缝自我愈合的复合型高端涂料,日前由上海英硕聚合物材料有限公司研制成功。 该产品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容量的“三高”特点,以前一直由国外垄断市场。英硕自主开发的这种产品,包括防火涂料、防水封闭剂、抗渗堵漏、防水保温隔热等系列品种,技术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兼具自组织功能(即可促使建筑物缝自我愈合
2003.10.28
抚顺开发成功新型加氢裂化工艺
近日,一种多产优质清洁柴油的单段加氢裂化工艺技术——FDC单段两剂加氢裂化工艺技术由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成功,并在北京通过中国石化科技开发部组织的技术评议。 F DC单段两剂加氢裂化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对满足国内市场清洁油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FDC单段两剂加氢裂化工艺技术选用该院新开发的 FF-16加氢精制催化剂和 FC-14加氢裂化催化剂,具
2003.10.27
两种环氧丙烷(PO)生产新工艺
据《烃加工》2003年10月报道,Sasol公司正进行采用德固赛和伍德公司合作开发的新工艺建设环氧丙烷(PO)装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据称,这种新工艺具有环境友好、高效且无副产品等特点。 新工艺中,丙烯与过氧化氢在一种专用催化剂作用下制得环氧丙烷(PO),与其他PO工艺相比较,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环氧丙烷收率更高。 此外,巴斯夫与陶氏化学宣布在环氧丙烷(PO)
2003.10.25
南昌大学研究开发成功木材胶粘剂技术
江西省南昌大学最近开发成功一种新型木材胶粘剂生产技术,该技术将黄化、变质的早米、稻草、竹篾等转化为无污染的木材胶粘剂,可以解决黄化陈米、稻秆、毛竹屑等生物质资源变为可再生的新型工业原料。这项以环保、再生、高效为特点的新技术,采用生物质快速液化法,将黄化变质的早米、稻草、竹篾在常压和液化剂水冷回流温度下,液化为高活性的生物多元醇,再以生物多元醇为基本原料、以多
2003.10.23
国内首条高分子溴化环氧树脂生产线投产
据《中国化工报》报道,近日,由山东东营市广饶宇泰盐化有限公司与北京理工大学国家阻燃剂研究室联合研制开发的年产1000吨溴化环氧树脂阻燃剂项目建成并顺利投产。据悉,该公司生产的溴化环氧树脂最高分子量已达到了25000,其生产的GR20000部分指标已达到了以色列同类产品指标。从而,该公司成为国内惟一一家能生产高分子溴化环氧树脂的企业。
2003.10.22
降烯烃催化剂催化裂化装置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对炼油工业提出了日益严格的要求。自2003年1月1日起,全国汽油均要执行新的国家标准,其中汽油烯烃含量(体积分数)不大于35%。由于我国原油大多属于石蜡基或中间石蜡基,催化裂化普遍掺炼常压重油或减压重油,致使催化裂化汽油烯烃含量偏高,一般为40%~60%,而我国汽油主要组分为催化裂化汽油,部分企业催化裂化汽油占成品汽油的比例高达
2003.10.21
新型环保节能涂料
在屋顶涂上这层涂料,如户外温度高达36摄氏度,室内温度却可降低到28摄氏度,能节约空调能量40%以上。昨天,这种神奇的环保节能涂料在光大中国国际工业装备展览会上首次亮相。据悉,这种环保节能涂料是利用纳米技术使多种无机原料形成紧密的玻璃泡型微粒,这层完整的空心隔热层的红外线反射率达到80%、紫外线反射率达90%以上,从而减少了太阳辐射的热能。而目前市面上一般的
2003.10.21
美国Carbot推出碳黑新产品
美国Carbot(卡博特)公司最近推出生产塑料母料和配混料用炭黑新产品,主要用于薄膜、管材和要求释放静电(SED)的应用。 塑料母料用三个黑色着色剂为Black Pearl 3030,4040和4060,具有不同的综合性能,即在遮光性、耐侯性、薄膜平整度和分散性等性能方面达到不同的平衡,满足各种要求。另外,该公司学推出两个导电炭黑产品Vulcan XC 60
2003.10.20
巴陵开发世界先进CPL技术
中国石化巴陵分公司的己内酰胺生产成套新技术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其核心技术的年产7万吨环己酮肟制备装置于2003年8月实现了一次开车成功,生产出了合格的环己酮肟。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的投产将使国内己内酰胺行业走上一条低投入、高产出、少污染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此前,国内己内酰胺生产一直依赖国外技术。上世纪九十代以前,国内只有两家己内酰胺生产企业,总产量不足
2003.10.20

125页,当前第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