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样时产生气泡不仅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还可能干扰后续的检测或分析结果。因此,掌握避免气泡产生的技巧至关重要。
1. 选择合适的移液器与吸头
使用质量可靠的移液器和匹配的吸头,确保密封性良好。劣质吸头容易在吸液或排液时引入空气,导致气泡形成。此外,检查移液器的活塞是否顺畅,避免因卡顿导致液体吸入不均匀。
2. 控制移液速度
快速移液容易在液体中形成涡流,从而产生气泡。建议采用缓慢、平稳的吸液和排液动作,尤其是在转移粘稠液体时。排液时,可将吸头尖端轻轻接触管壁或液面,让液体沿壁缓慢流下,减少冲击。
3. 预润洗吸头
对于粘性较高的液体(如甘油或蛋白质溶液),吸头内壁可能因表面张力而残留空气。在正式加样前,可先用目标液体润洗吸头2-3次,排出内部空气,减少气泡产生的概率。
4. 避免剧烈震荡或搅拌
若样本需要混匀,尽量采用轻柔的涡旋或颠倒混合,而非剧烈震荡。必要时,可短暂离心(如1000 rpm,5-10秒)以去除混入的气泡。
5. 倾斜加样角度
加样时,将吸头倾斜约45度角贴近管壁或孔板底部,使液体顺壁流下。直接垂直加样可能导致液体冲击液面,形成气泡。
6. 检查环境温度与液体性质
低温或高黏度液体更容易滞留气泡。若实验允许,可将样本室温平衡或适当稀释,降低黏度。对于易起泡的液体(如含去污剂的缓冲液),可加入微量消泡剂(如Silicone Antifoam)。
7. 后续处理
若加样后仍发现少量气泡,可用洁净枪头轻轻戳破,或短暂离心去除。对于96孔板等小体积加样,可使用排枪(multi-channel pipette)提高一致性,减少操作误差。
通过以上方法,能显著减少气泡干扰,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熟练的操作与细节把控,往往是实验成功的关键。